9月7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在内部会议上,中国移动(微博)已提出,要用5年时间将TD-SCDMA演变为TD-LTE,这样,中国移动将完全过渡到4G。
在出席一个业内会议时,中国移动总裁李跃首次对外界透露,中国移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拓展两个份额,扩展个人的生活服务份额和扩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服务份额,而无线城市是基础的信息化平台。业内认为,这也正是中国移动计划几年内在全国投入几千亿建设无线城市的原因。
8月30日上午消息,运营商在校园竞争的火药味渐浓,各地运营商除了在资费、服务、优惠措施上展开大战外,一些雷人标语也开始“隔空喊话”,贬低对手,给自己造势。
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副总经理戚阳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中国移动目前在全国有基站超过70万个,通过基站的LBS服务覆盖用户数已超6亿。
截至8月24日,三大运营商先后公布了2011年中财报。201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运营收入达到2500.8亿元,同比增长8.8%,净利润613亿元;中国联通营收1083.85亿元,同比增22.9%,净利润26.37亿元;中国电信营收1202.08亿元,同比增长11.7%,净利润97.10亿元。
在8月23日上午的会议上,来自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三大运营商的代表发表主题演讲,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向与会者介绍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中国移动TD-LTE技术规模试验热火朝天之际,由于TD-LTE终端芯片的厂商越来越多,进入最早进入测试现场的芯片已被认为在未来没有实际市场价值,不少芯片厂商要求入场参与,理由是多模LTE/3G芯片符合实际市场需求,而现有测试芯片是单模的。
针对TD-LTE,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出席2011年中期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对TD-LTE规模技术试验的进展符合预期,他同时认为要尽快上TD-LTE,并称,“如果中国移动在TD-LTE上获得了足够大的规模,将极大的改善高ARPU值用户的市场份额”。
8月18日消息,中移动今日发布2011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营业额达2501亿元,同比增长8.8%;净利润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6.3%,如以180天为准,数略计算上半年中移动日均进账约3.4亿元。
中国移动与诺基亚宣布首个联合品牌应用商店MM-Nokia应用商店正式商用。中国移动集团党组成员、总裁助理李慧镝在发布会上表示,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建成TD-SCDMA基站22万个,已完成全部县级以上城市的覆盖, TD用户目前总数已超过3500万,预计今年TD用户总数将突破5000万。
业界传出中国电信将成为继中国联通后,国内第二家销售iPhone的运营商。中移动与苹果的合作在协商中,至此,苹果在将三大运营商分而食之的道路中又向前迈了一步。
中国移动透露了正在进行的TD-LTE规模技术试验的进展,据悉,目前六个城市的大部分基站已安装并开通,预计9月完成第一阶段的试验目标。
8月9日上午消息,中国移动透露了正在进行的TD-LTE规模技术试验的进展,据悉,目前六个城市的大部分基站已安装并开通,预计9月完成第一阶段的试验目标。
中国移动透露,将投资130亿元以上,在上海构建GSM、TD-SCDMA、TD-LTE与WLAN四网协同的无线城市宽带网络;计划到2013年底,WLAN接入点超过9万个;2013年国际出口带宽将达到300G,力争2013年在上海物联网应用终端超过百万量级
8月8日消息,中国移动透露,将投资130亿元以上,在上海构建GSM、TD-SCDMA、TD-LTE与WLAN四网协同的无线城市宽带网络;计划到2013年底,WLAN接入点超过9万个;2013年国际出口带宽将达到300G,力争2013年在上海物联网应用终端超过百万量级。
在近日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移动)透露,将对2G网络进行全面升级,将把3G、4G的新技术引入到2G网络,并使这些2G设备将来可直接过渡到4G;同时将大建数万个WiFi点。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移动轰轰烈烈的网络升级行动在上海拉开序幕。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支付公司已经相继成立。虽然中国移动支付公司姗姗来迟,不过,中国移动昨日(8月2日)已经申请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公司名称为“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知情人士透露,在进一步建设3G基站的同时,中国移动将对不支持EGPRS的老旧2G基站逐步全部替换,原因是不支持EGPRS的基站在手机上网速率方面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8月2日消息,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已宣布定制的3G智能手机必须为大显示屏,一时间,大屏手机炙手可热,摩托罗拉、三星、戴尔、宇龙酷派等均推出大屏手机,但关于到底手机屏多大合适,业内说法不一。
三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品牌体系,中国移动的“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中国联通的“沃(3G/家庭、商务、服务)”,中国电信的“天翼”,还包括其他一系列的相关品牌和标识。随着3G和全业务的发展,这些品牌都面临重新塑造和再创新。